最近,CCTV、BTV等媒體對北京秀水街市場轉型升級做了相關報道:北京秀水街市場成立于1980年,一開始只有幾家商鋪。80年代,發展成不過200米、寬8米的露天市場。90年代中后期,許多老攤主的退出,新商戶入駐后專賣各種外國名牌服飾、手表、眼鏡等仿冒商品,從此中外聞名。2005年重裝開業,進入“撤市入樓”時代,定位于北京涉外旅游市場。2009年 -- 2011年,轉而重視國內消費市場,培養自主品牌。2012年全面改造升級,制定嚴格的選商標準,注重高端品質服務,上架的多是名牌,個性化商品,并實行“無理由退貨”和“先行賠付”掛牌服務。2015年,為徹底摒棄“售假”“低端”“旅游市場”的形象,秀水街市場計劃“換血”改造、重新選商。 很多人不理解秀水街客流量這么大,為何還要轉型升級?秀水街是一個有著前瞻性眼光的企業,她看到了中國商業與制造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為了給顧客提供高性價比的商品,讓顧客享受高品質生活,秀水街頂著所有不理解的眼光,又一次率先邁出了改革的步伐,閉市重張,全新選鋪,打造中國首家國際化高端市場,B1全層4000多平方米作為改革的開端。 秀水街市場已經過了7次改造,這次是全面換血改造,清退所有不符合要求的商戶。篩選優質商戶繼續經營,對不匹配高端商品的店鋪,按照各業態租金繳納節點和租賃合同,逐一清退。并通過天天檢查,月月清退的方式,徹底解決中低端商品的問題。 BTV《觀察》:秀水街扛起中國制造業改革重任,打造中國高性價比商品聯盟,不僅解決企業與國家的問題,更為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商品聚集平臺,樹立正確消費觀。同樣的商品,市場價格一定比商場便宜,越是價值高的東西,市場價格越低,越有性價比優勢,這就是高端市場競爭力所在,商場在萎縮,市場在成長,根源在此,大市場的趨勢在此。 秀水街啟動閉市改造,部分經營中低端商戶,服務意識不強的店鋪被“騰出”。秀水街市場正式啟動“閉市選商”即騰退總共1000個攤位中500來家從事低端買賣的攤位,今年9月將迎來新主人,其中多數將是主打原創設計,私人定制的國產自主服裝品牌或者各類設計店、時尚買手店、代工廠商,外貿原單、經銷商、設計師。新京報訊:“高仿”奢侈品、品質良莠不齊,秀水街曾經一些不良記錄“將成為歷史”。一半商戶將被清退,進而轉型為自主品牌,原創設計,私人定制等為主的高端市場。 以上引用介紹的北京秀水街市場轉型升級的案例并不是讓我們照抄照搬,只是讓我們結合自已市場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從中有所啟示。 商品交易市場是商品流通的重要載體,三十多年來,國內各類商品交易市場建設快速發展,為搞活流通、擴大消費,銜接產銷、調整結構,增加就業與稅收,促進城市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均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商品交易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總體上仍為粗放型發展,數量型擴張,設施配套不足,交易方式落后,布局和建設缺乏科學規劃,有的市場占地面積盲目求大,招商不足,出租率低;許多市場群定位不合理,同質化競爭嚴重,市場秩序混亂,絕大多數市場品牌集聚度和國際化程度不高等等。 對于商品交易市場如何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改變商業模式,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快傳統交易市場信息化建設步伐,實行線上線下市場有機融合。從信息發布、商品展示、訂單處理、資金支付以及物流配送等方面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現在很多市場都已經實施了線上線下結合的發展戰略,效果初顯,勢頭良好。還有一些商品交易市場對于采集的商品成交價格信息,在分析整理后,以信息指數的形式向外發布,范圍包括生產資料(鋼材等)、五金機電、裝飾裝璜建材、小商品、電子產品、女裝、童裝、針紡織品、蔬果農副產品等,深受業內歡迎。此外,還應大力推廣實體批發市場的電子化交易及統一結算,繼續支持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電子化追溯示范工程。 二、引進新的交易形式,實行品牌化經營,規范化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市場重視品牌建設,引導經銷商實行品牌化經營,改變市場低端形象,樹立品牌市場聲譽。很多商品市場已在國家工商局進行商標注冊,以此促進商品交易市場的規范化經營和品牌形象傳播。將市場攤位交易者由個體工商戶向公司制法人轉變,有利于市場規范化經營,很多地方的一些市場經營戶已經主動尋求向法人企業轉型注冊,相關部門應從政策上予以鼓勵支持。這是引導市場規范化經營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三、加快大型商品市場國際化進程。這里有兩重含義,一是推進市場同時開展內外貿業務;二是走出國門辦市場。多年來,中國特色的小商品市場越來越多地走向全球,在中歐、南歐、中東、東南亞、非洲等地開辦市場200個以上。隨著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業內應敏銳地抓住中國商品交易市場走向世界出現的新機遇。 四、對城市中心區的區域性批發市場加快向外疏解轉移。要通過遷址改造,在市場設施、信息化程度、交易功能、商品配送、食品安全追溯等方面實現全面提升。同時,應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內貿流通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4]51號)文件要求,在加快商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中,推動專業化提升和精細化改進,拓展商品展示、研發設計、品牌孵化、回收處理等功能,帶動產業集群發展。 五、對具有公益性質的大型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政府應當繼續予以扶持,但也要防止批發市場建設中“泛公益化”大包大攬的傾向。總之,應當根據政府財力的可能與發揮示范引導作用的初衷,開展公益性批發市場建設,合理把握公益性市場與營利性市場之間的“度”。 六、市場根據自身的情況要么做龍頭兼并重組回購;要么被兼并重組回購。但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一定要做自己熟悉的行業。跨行業的轉型風險是會很大的。 “天天想改行,永遠做外行”,傳統市場怎么轉,轉向哪里?四個字“深挖細耕”,無論是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還是業態、服務、品牌創新都是從普轉優,從優轉特,從特轉精。 市場形勢嚴峻,危機是把雙刃劍,憑借我們多年運營市場精準的眼光,以及靈活的決策機制優勢,在市場調整期,通過資源整合,“化繭為蝶”,快人一步,踩準市場節奏,抓住市場錯位發展機會,同樣可以贏得生存發展空間。(楊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