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批發委 微信公眾號
作為全國中心城市,廣州市依托其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優勢和“千年商都”的深厚底蘊,形成了一大批專業性強、輻射范圍廣的專業市場,成為全國專業市場發展的先行示范區。在我國專業市場發展中,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典型意義和標本價值。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紡織服裝產業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消費和出口大國。紡織服裝產業以其產業鏈條長,地域布局廣、吸納就業多和經濟帶動性強的特點,對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也是較早放開計劃管制、成為市場化程度最高、最有活力的行業。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在全國形成了大批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進一步促進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在全國中心城市也形成了大批規?;募徔椃b專業市場。

依托周邊紡織服裝產業高聚集度的優勢,廣州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商圈集群較早形成,成為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最多的城市,并形成從設計、制造、流通到消費的鏈條,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完整,具有很強的行業競爭能力,在全國專業市場群中處于龍頭地位,在商貿流通和產業進步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平臺促進作用,為“千年商都”的建設和國際商貿中心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撐。
希望本課題研究能為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時尚之都提供現實參考,為廣州專業市場優化升級提供一些啟示,為專業市場的升級發展探索方向,讓廣州市專業市場的優化升級和創新發展之路為全國專業市場高質量發展提供鮮活的示范樣本和有益的借鑒。
發展歷程
廣州市地處沿海,歷來是中國對外通商的重要口岸,是“海上之路”的起點,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成為中國針織工業和現代機器紡紗業的發祥地之一。

在改革開放初期,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珠三角紡織服裝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形成了一個個以零售交易為主的自由集貿型市場形態。
其中,沙河商圈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自附近村民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小商戶匯聚到沙河一帶,自然形成覆蓋周邊地區的農貿市場。80年代后期,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及政策的鼓勵,“天光墟”、“夜市”遍布羊城,沙河一帶自發形成了輕工服裝市場;流花商圈和站西商圈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的熱潮,廣州服裝貿易生意興起,位于市中心的西湖路夜市因承載不了日益增加的個體戶,為引導服裝個體戶入室經營,在廣交會流花展館旁建立了康樂服裝市場,流花和站西兩大商圈開始初具雛形;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廣州全面整治市容市貌,最早的地攤經營者自發搬到中大南門,開始陸續商鋪經營;十三行商圈是在20世紀90年代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從一開始的豆欄街、故衣街,到后來整體規模的逐漸擴大。

經過40年的發展,廣州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不僅有效滿足了傳統二元經濟結構下的消費需求,而且在“繁榮一群市場、帶動一片就業、富足一方百姓、強盛一地經濟”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我國發展紡織服裝大國、建設紡織服裝強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紡織工業總產值、利稅總額和出口創匯等均居廣州工業系統的前三位,是廣州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多數的廣州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實現了經營業態和經營模式的創新,逐步由傳統“收租者”向“產業綜合服務者”的轉變。

發展現狀
基本情況:廣州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 “數量”可觀,“質量”改觀。廣州市存量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共有192家,居全國之首。據統計,高度集中于越秀區、荔灣區、白云區、海珠區、天河區五個中心城區;經營規模前60家經營面積合計440萬平米,占全市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經營面積總和的九成,平均單個市場面積約為7.35萬平方米。規模較大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空間分布較為集中。

同時,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產品結構齊全、產業鏈配套完善、服務內容和方式多樣、交易更加便利,從原先單一的規模競爭,逐步向內容提質、模式創新轉變等傾斜,在產品研發設計、自主品牌建設、產業咨詢、售后服務、渠道拓展等環節逐步完善。商圈逐步傾向于聯動發展,各自板塊間協同作業,體現出產業集聚和上下游結合的高效模式。各單體市場的定位更加明確,分工也越來越精細,上下游產業鏈聯系更加緊密,協同聯動效應顯著。

目前,廣州主要有六大著名的紡織服裝商圈。

一是中大商圈:擁有59個分市場,總建筑面積約 300萬平方米,商鋪約2.3萬間,經營商戶近1.6萬戶,經營產品以紡織面輔料產品為主,經營品類達10萬余種。作為時尚信息集中、產品品種齊全的展示型商圈,直接或間接創造成交總額超過2000 億元,其中輔料交易占據全球交易份額第一,針織面料在全國同類市場中具有領先優勢。商圈匯聚了面料生活館、品牌旗艦店、設計師工作室、上百家行業知名企業及品牌等,塑造了國際時尚發布中心等多個時尚空間載體,被授予“中國紡織時尚名城”稱號。二是流花礦泉商圈:以中高端服裝為主,占地2平方公里,46個市場約150萬平米,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之一及華南地區最大的外貿服裝集散地。三是十三行商圈:以內貿為主,外貿為輔的服裝批發集散地,商品輻射全國、東南亞地區乃至俄羅斯;商戶多擁有自主品牌,具有一手工廠貨源優勢。四是沙河商圈:2008年之前以外貿為主,隨著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的興起,如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淘貨供應基地和服裝網批集散地之一。五是新塘商圈:新塘鎮是廣州東部最主要的傳統商貿重鎮,其牛仔產業基本實現了制造業與商貿業的協同發展,形成了國內規模最大、最知名且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牛仔市場集群和電子商務園區,國際牛仔城產品遠銷香港、俄羅斯、美國、歐盟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六是石井尾貨商圈:隨著紡織服裝庫存增多,檔口空間有限,尾貨商圈應運而生,是國內最大服裝尾貨中轉和配送中心。

總之,廣州市六大紡織服裝商圈特色鮮明,在全國紡織服裝行業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從面料輔料、時裝設計、加工生產、展示銷售、產品發布以及相關產業鏈供應鏈配套體系,涉及服裝企業及關聯企業在3萬家以上,服裝服飾品牌3000個以上,從業設計師超過10000名,擁有總體規模大、經營品種多、供貨能力強等集群優勢。

行業地位
廣州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在市場交易額、輻射范圍、集散能力等方面均在全國市場處于領先地位。
交易總額最高
根據廣州市統計年鑒,紡織服裝專業市場2020年出租攤位36720個,成交額達到10450572萬元,占全國總成交額的1/3,交易總額全國最高。據我國紡織服裝業發展報告統計,我國萬平方米以上紡織服裝專業市場903家,僅廣州就有130余家,是全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最多的城市,更是商戶數、容納就業人員最多的城市。
輻射范圍最廣
近年來,廣州紡織服裝整體上出口規模穩健,2020年紡織紗線、織物及其制品出口總額278.25億元,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總額483.26億元,產品輻射全球100多個國家,包括日本、泰國、印度等東南亞以及俄羅斯、美國等歐美地區,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強。紡織服裝市場積極發展市場采購新業態,幫助商戶開展出口業務,拓展海外市場,推動內外貿融合發展。
集散能力最強
廣州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是珠三角紡織服裝產業的貿易樞紐,80%以上的服裝工廠都與其有著密切的產業聯系,其設計、打版、面料加工、市場快速反應可以在同城一天24小時內完成,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市場定價權,同時對服飾、鞋類、皮革、玩具等關聯市場和產業有著重大影響。六大紡織服裝市場集群是重要的消費窗口和商品集散地,形成了鏈接全球的樞紐網絡。(白云機場每天1000多架次飛機起降,每天15萬人、4000多噸貨物進出;廣州港每年5億多噸貨物、近1900萬個集裝箱,經由86條國際班輪航線,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往返;中歐班列、南亞班列頻繁。)
03行業特點
產業實力強
廣東省是紡織服裝行業的集散地,生產、銷售、貿易產業鏈完整。廣州市作為廣東的核心,在時尚信息、產品設計、品牌經營和資源配套方面具有領先優勢。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疫情影響,廣州市紡織服裝行業的總體規模在縮減,新增固定資產投入也有所減少,但是整體實力仍舊處于領先較強的位置。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更加注重自主品牌的設計、產品研發和新技術的應用,并通過集中管理、分布式生產的方式實現了小單快反與柔性生產,滿足消費市場的快速變化。同時,出口規模持續擴大,紡織服裝市場整體上出口規模穩健,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強。
2集群效應大
廣州市紡織服裝行專業集群效應一方面表現在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集聚,這些專業市場強大的容量形成和擴大了產業集群規模,產生規模經濟效應,交易成本、信息成本降低,大量紡織服裝領域的設計、技能、營銷等人才在此集聚,產業鏈、供應鏈完善,行業生產效率提高,大大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另一方面主要表現在區域品牌效應,集群內部企業間展開協作,信息共享,借助廣交會等平臺,將廣州紡織服裝推廣至全球各地。區域整體品牌的樹立,大大增強了集群內企業的比較競爭優勢。當前廣州紡織服裝在國際和國內的知名度和影響,與產業集聚帶來的區域品牌效應有著緊密關系。
3技術水平高
廣州紡織服裝產業與國際交流頻繁,在引進先進設備、人才和技術等方面投入較大,整體設備和工藝水平在國內處于較高水平。民間資本引進了大量歐美、日本等地的生產設備和服裝設計、管理軟件,比如高速縫制、高效電子輔助設計、3D打印技術及新型染整工藝,加強多功能、高性能、環保型的面料研發等。技術水平的提升,在節能減排、綠色生產方面效果越發顯著,產業能耗下降明顯。
同時,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的優化升級,產業主體更加注重自主品牌創新和研發設計,品牌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