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與:中國城市信用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深入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2月2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即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第1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
圍繞加大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文件提出,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對機構法人在縣域、業務在縣域、資金主要用于鄉村振興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大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力度,實施更加優惠的存款準備金政策。支持各類金融機構探索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中長期信貸模式。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完善?。ㄗ灾螀^)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治理機制,穩妥化解風險。完善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統計制度,開展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深入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發展農戶信用貸款。加強農村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和再保險。優化完善“保險+期貨”模式。強化涉農信貸風險市場化分擔和補償,發揮好農業信貸擔保作用。(來源:新華信用)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電子證照擴大應用領域和全國互通互認的意見》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電子證照擴大應用領域和全國互通互認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進一步加快推進電子證照擴大應用領域和全國互通互認,實現更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掌上辦、一次辦,進一步助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作出部署。
《意見》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聚焦企業和群眾經常辦理的服務事項,充分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動電子證照在更多領域應用并實現全國互通互認,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更好發揮電子證照應用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中的支撐保障作用,不斷提升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意見》提出,2022年底前,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電子證照共享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電子證照制發機制建立健全,企業和群眾常用證照基本實現電子化,與實體證照同步制發和應用,在全國范圍內標準統一、互通互認;電子證照在政務服務領域廣泛應用,社會化應用取得積極進展,“減證便民”取得明顯成效。到2025年,電子證照應用制度規則更加健全,應用領域更加廣泛,支撐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取得顯著成效,進一步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
《意見》對擴大電子證照應用領域的工作進行了部署。一是聚焦深化便民服務,擴大個人電子證照應用領域。加快推進出生醫學證明、戶口簿、身份證、社會保障卡等個人常用證照電子化應用,并根據群眾需求不斷豐富其他應用場景,推動相關電子證照普遍使用。二是助力優化營商環境,拓展企業電子證照應用領域,推動實現企業相關信息“最多報一次”。三是面向社會多樣化需求,促進電子證照社會化應用。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電子證照共享服務體系,積極推動電子證照在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持證主體之間的社會化應用。四是加大新技術運用力度,積極開展電子證照應用創新,不斷提升電子證照應用智能化水平。五是加強線上線下融合,保留傳統服務方式。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加強實體證照服務保障,滿足老年人、殘疾人等各類群體需求。
《意見》對推動電子證照全國互通互認提出要求,要健全電子證照應用協同推進機制,加強電子證照應用跨地區、跨部門工作協同,推動解決電子證照擴大應用領域和全國互通互認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推進電子證照標準化規范化,著力提升電子證照數據質量。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統籌建設完善本地區本部門電子證照庫,按照“應歸盡歸”原則將電子證照信息匯聚至國家政務服務平臺。
《意見》強調,要進一步強化電子證照應用平臺支撐,提升電子印章的支撐保障能力,加強電子證照應用安全管理和監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要加強對本地區電子證照應用和全國互通互認工作的統籌,壓實工作責任,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健全與電子證照應用相適應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體系。國務院辦公廳要加強對各地區各部門電子證照應用和全國互通互認工作的督促指導,及時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確保有序推進、取得實效。(來源:新華信用)
人社部:以更加過硬的舉措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召開持續深化根治欠薪工作調度會,調度各地根治欠薪和冬季專項行動進展,部署持續深化根治欠薪工作。
會議強調,要堅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深化根治欠薪工作,做到思想不松、行動不停、要求不降、力度不減,以更加過硬的舉措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
會議要求,要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在壓緊壓實責任上再加力,在分類專項治理上再聚焦,在強化應急處置上再發力,在解決新情況新問題上再深化。各地要全力抓好根治欠薪各項工作,確保取得更大實效,為保障改善民生、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作出新貢獻。(來源:新華信用)
民政部會同有關部門依法關停2022年第一批13家非法社會組織網站
近日,民政部、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持續深入落實中央關于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決策部署,精準發力,有效打擊,依法關停了2022年第一批13家非法社會組織網站及相關新媒體賬號,清除了有關關聯網頁。
自2021年3月20日進一步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民政部會同有關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對已取締的非法社會組織網站進行排查,已分七批次關停了78家仍在運營的非法社會組織網站及其開辦的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賬號,進一步夯實了線下打擊整治成果,鞏固了線上線下治理閉環。
此次關停涉及智慧中國聯合會、中國紅色書畫院、中國醫療產業聯盟、華夏少兒藝術產業聯盟、中國零售行業CIO聯盟等13家已被取締的非法社會組織。
民政部將持續保持高壓打擊態勢,加強網絡監測與排查,線上線下同步查處,堅決鏟除非法社會組織的滋生土壤。對于性質惡劣、屢教不改的非法社會組織發起人,還將提請工信部門依法納入違法互聯網站(主辦者)黑名單。歡迎社會各界登錄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臺(chinanpo.mca.gov.cn),通過“投訴舉報”欄目,提供涉嫌非法社會組織活動信息、主要負責人及骨干人員的線索信息。
再次提醒有關機構和社會公眾,在與社會組織開展合作或者參與其活動時,務必注意核查其身份。全國社會組織的登記信息可通過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臺(chinanpo.mca.gov.cn)、中國社會組織動態政務微信(微信號:chinanpogov)等渠道在線查詢。(來源:新華信用)
河北:深入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差異化隨機抽查
近日,河北省“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2022年河北省“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部署要求,深入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進一步健全完善事中事后監管機制,提升市場監管效能。
《實施方案》提出,各級要按照統一謀劃、主管牽頭、積極參與的原則,以制定年度隨機抽查計劃為抓手,確保聯合抽查“能聯盡聯、應聯必聯”。要貫徹落實省級及本地區部門聯合抽查事項清單,結合監管實際,科學合理確定聯合部門數量,不盲目追求參與部門多、事項覆蓋全,在兼顧成本與效能的前提下,不斷擴大部門聯合隨機抽查的覆蓋面、占比率,確保本地區今年部門聯合抽查數量占比不低于總數的20%,抽查主體數量占比不低于總數的10%,并形成開展部門聯合抽查的工作氛圍,逐年擴大占比,使部門聯合抽查成為本地區各部門間日常協同監管的主要監管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市場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干擾,使其能真切體會到“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所釋放的紅利。
《實施方案》提出,進一步完善組織架構和“一單兩庫”等建設,動態調整隨機抽查事項清單、檢查對象名錄庫和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持續推進對檢查對象和執法檢查人員的分類標注,不斷完善平臺的易用性、科學性、合理性,確保抽查順利進行。
《實施方案》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河北省“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企業信用風險分級分類相結合實施方案的通知》,建立健全與企業信用風險分級分類相適應的隨機抽查機制,深入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差異化隨機抽查,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企業信用風險分級分類結合常態化、全覆蓋,運用信用風險分級分類開展的抽查數量占比要達到本地總抽查數的80%以上。要強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重點領域監管的深度融合,對重點檢查事項、重要監管領域及高風險主體要通過加大比例和頻次等監管措施,守住安全底線。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對抽查檢查結果的統計分析,運用基于信用風險指數變化的預警功能,積極探索“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智慧監管的結合。(來源:河北日報)
北京:建設以“風險+信用”為基礎的監管模式
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是今年市場監管總局重點部署的戰略性、基礎性工作。近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局長冀巖介紹,北京市將深化信用賦能、數字賦能,聚焦分類結果在綜合監管中的運用,建設以“風險+信用”為基礎的場景化綜合監管模式,健全部門協同、綜合監管的高效監管機制,構建一體化綜合監管體系。
冀巖表示,北京市高度重視信用監管工作,將信用監管作為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優化首都營商環境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也在不斷健全完善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在涉企信息集成、企業風險識別以及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首先是建設北京市綜合監管信息系統,全面支撐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健全“通用+專業”的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科學調整指標和權重,對企業實現自動分類、動態調整,實現分類成果共享運用。
其次,強化成果運用,提升監管效能。2021年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在對市場主體進行日常監管過程中,運用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的成果開展隨機抽查,與2020年相比,在抽查檢查企業戶數上下降了50%。按照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公布的《關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要求,將對北京市的企業每月進行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的動態調整,并運用動態調整的成果開展研判、識別、抽查和反饋,形成監管閉環,提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常態化的水平。
同時,拓展企業信用風險分類運用場景。目前,北京市已經實現了“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常態化,下一步將深化信用賦能、數字賦能,聚焦分類結果在綜合監管中的運用,建設以“風險+信用”為基礎的場景化綜合監管模式,健全部門協同、綜合監管的高效監管機制,構建一體化綜合監管體系。以重點業務場景為切入點,深化分類成果運用,開展專項監測、分類標識,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開展預警、提示,推動監管關口前移,切實提升協同監管、綜合監管的效能。(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