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由東盟10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15個國家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標志著當前世界規模最大、人口數量最多、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終于建成。
歷時八年,終于簽署
RCEP緣起于2011年東盟的倡議,旨在推動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在東盟10國與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6國分別簽有的雙邊自貿協定(“10+1”)基礎上,構建一個覆蓋16國的全面、高質量、互惠的區域自貿協定。2012年11月,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16國領導人共同發布《啟動RCEP談判的聯合聲明》,正式啟動這一大型自貿區建設進程。
RCEP原計劃在2015年結束談判,但由于各成員經濟發展水平、開放能力和利益訴求顯著不同,達成一致的困難較大,進展速度不及預期。經過反復磋商,成員間相互妥協,不斷相向而行,最終達成一致,RCEP在歷經8年共31輪正式談判后在2020年正式簽署。初始成員印度在談判的最后階段決定暫不加入,因而簽署協定的是印度之外的其余15個成員國。
全面開放,貨真價實
RCEP區域內人口、經濟體量和貿易規模十分可觀,均接近全球總量的30%,其成員多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多個成員還是全球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國、貿易國、消費國,區域當前消費需求及未來增長潛力巨大。RCEP在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取得了高水平成果,對于企業開展農業貿易投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在貨物貿易方面,15個成員國總體將在20年內逐步實現90%以上的商品進口零關稅,其中大多數商品將在RCEP生效當年及隨后的10年內逐步取消進口關稅。農產品關稅削減是多數成員國的敏感領域,也取得一定突破。總的來看,除了日韓和個別最不發達國家,大多數成員達到90%以上農產品零關稅的高水平。我國和日本之間首次達成農產品關稅減讓安排,日本六成以上、我國八成以上的農產品將互相取消關稅,我國的羅非魚、蝦蟹、馬鈴薯、西紅柿、柑橘、西瓜、干姜等優勢農產品和日本的清酒、加工食品等高端特色農產品都有望以零關稅進入對方消費市場。貿易便利化方面,引入了更加高效透明的規則,例如要求易腐貨物力爭6小時通關,這將提高生鮮農產品跨境流通效率。原產地規則上,實行區域累積的原產地規則,允許商品原產地價值成分在區域內進行累積,達到協定規定的區域價值成分標準即可享受優惠待遇。由于RCEP成員眾多,參與區域累積更容易達到標準,相比原“10+1”協定的享惠門檻顯著降低,有利于各方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開展區域產業鏈合作。投資領域采用負面清單“非禁即入”的開放方式,各成員對外商投資的市場準入度、政策透明度顯著提升,我國農業企業赴東盟等地區開展農業投資的外部環境進一步改善。
自貿擴容,企業享惠
RCEP成員國大多是我國企業開展經貿活動的重要市場。2019年,我國與RCEP其他成員國的總貿易額超過1.4萬億美元,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31.2%。就農產品貿易來看,與RCEP其他成員國的貿易額達到792.5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的34.4%。其中,東盟是我最大農產品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日、韓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市場,澳、新是我國農產品主要進口來源國。RCEP的簽署使我國自貿“朋友圈”顯著擴容,我國與現有自貿伙伴貿易覆蓋率將由目前的27%提升至35%,其中農產品貿易的自貿伙伴貿易覆蓋率將從39%提升至44%,農產品出口的自貿伙伴貿易覆蓋率將增長更多,從48%躍升至61%。
RCEP實施后,廣大農業貿易企業將從中享受諸多實惠:進口關稅的削減,將為以進口原材料國內加工為模式的企業降低成本、增強盈利;原產成分累積規則,更便于企業在域內進行采購;進一步降低的投資門檻和更加透明的投資環境,有利于企業在區域內優化產業鏈布局,提升參與國際農業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文章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