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個人征信系統是消費金融和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對于經濟健康發展和金融市場穩定運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在促進金融交易、降低金融風險、節約融資成本、創造融資機會、提升社會信用意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防御重大風險的沖擊方面作用巨大,如經濟風險、金融風險、自然災害以及目前的新冠疫情。
疫情帶來了從消費經濟到個人信貸市場全方面的沖擊。從信貸市場看,全球的信貸規模變小,信貸不良率高企。作為市場經濟的基礎設施,國內征信體系在抗擊疫情中表現非常突出,和歐美國家相比,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體制的優越性。
國內個人征信體系中的監管機構、央行個人征信系統和商業銀行都積極采取不同的舉措來應對疫情帶給消費者和信貸市場的沖擊,在支持疫情防控、加快企業復工復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3月1日至6月30日,征信系統面向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10類農村、民營和小微金融機構,免收征信查詢服務費;面向所有金融機構、企業和其他組織、個人免收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變更登記、異議登記費。據估算,這種面向小微金融機構4個月的特殊征信服務將減免費超過3億元人民幣。
同時,多部委出臺相關政策,開啟綠色通道,金融機構按照政策規定不上報因感染新型肺炎住院治療或隔離人員、疫情防控需要隔離觀察人員和參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員,因疫情影響未能及時還款的個人和企業的逾期信息。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個人和企業,可依調整后的還款安排,報送信用。由于央行個人征信體系的積極應對,其主要業務征信報告查詢服務并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相反,疫情期間機構個人征信報告查詢量同期上漲。
當前,國內疫情趨緩,但是信貸市場、征信系統面臨的沖擊以及消費者的經濟生活、金融狀況承受的壓力將持續較久且影響深遠。國內外征信系統都正在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措施,積極應對疫情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從保護消費者、優化消費者服務出發,對國內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議如下:
一是加強疫情期間的消費者信用教育和征信服務。定期監測信用報告是對消費者金融狀況進行控制的重要舉措。信用報告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房貸利率、信用卡批準、分期付款服務請求,甚至影響消費者的工作申請。查看信用報告還有助于幫助消費者及早發現身份盜用跡象。新冠疫情給全球消費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的不確定時期,幫助消費者防范信用風險至關重要。國內征信系統每年給消費者提供兩次免費查詢的機會,建議在疫情期間開放更多的免費查詢次數,幫助其及時了解自身金融狀況,防范風險,防止身份盜竊問題的發生。
二是國內個人征信系統加強互聯網信息安全的研發投入。早日實現互聯網平臺消費者信用報告即查即得(全球主流征信機構已可提供消費者互聯網即查即得服務,但也伴隨著信息安全風險)。
三是完善消費者信用修復機制。目前消費者對于信用報告的異議處理機制不夠暢通,需要進一步優化處理流程以及更加開放的征信系統。
四是多方舉措開展消費者信息保護。疫情期間,數字化服務會進一步加強,消費者信息保護面臨更多的挑戰,不僅需要進一步推動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等機制性保障工作,還要從信息安全技術的角度入手。同時,加強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以及平衡消費者信息保護和應用之間的關系都是需要關注的內容。
傳統上征信體系的主要客戶是和消費者相關的信貸機構,近十幾年,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和成熟,消費者信用服務業務逐漸成為征信機構的收入支柱(約占比20%以上),并且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技術進步,份額還在不斷增長,創新不斷。因此,國內征信系統在消費者信用服務方面的發展空間巨大。
國內個人征信體系從無到有,不足二十年的歷史,還缺乏應對危機性和周期性的沖擊的經驗。與時俱進地推動征信體系建設是為了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征信需求快速增長、適應全球金融科技快速發展趨勢、進一步提升征信服務供給能力的需要。可以借此“抗疫”機會,鞏固征信基石,特別是針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消費者,需要提供更多的信用教育和征信服務,更好地抵御未來風險的沖擊。(作者劉新海,中國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市商務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