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北京一帶一路峰會的召開,再次掀起新全球化的討論熱潮,來自30個國家的領導人和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負責人出席了圓桌峰會。與會嘉賓圍繞“加強國際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共贏發展”主題,就對接發展戰略、推動互聯互通、促進人文交流等議題交換意見,達成廣泛共識,并通過了聯合公報。
認為,一帶一路具有六大意義:
1、全球化轉型,中式全球化全面登場。正如諾亞在2016年11月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投策報告所述,全球正在構建新的秩序格局,美式全球化低迷,而中式全球化正式登場,全球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和轉型。一帶一路不僅包括貿易全球化,也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服務和文化的全球化交融;B07金陵熱線
2、一帶一路帶來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新課題,我們提出國家帶發展理論。傳統的空間經濟學主要討論國家內部的城市帶,而國際經濟的地理分布蘊含著國家帶的區域空間經濟新理論,制度與公共品的交流,將與傳統的商品服務進出口貿易交流一起推動全球經濟的發展;
3、一帶一路促進全球經濟更加均衡發展。一帶一路主要參與國家和地區大多是發展中和欠發達經濟體,GDP占全球比重較低,一帶一路將促進發展中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全球經濟差距;
4、一帶一路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中國道路。英鎊的國際化、美元的國際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歷史路徑,歷史既有規律,也不會簡單重復,一帶一路涉及的貿易、基礎設施、資本交往,將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歷史性的獨特機遇;
5、一帶一路是包容式發展的探索實踐。一帶一路跨越制度的差異、宗教的差異、文化的差異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是排斥的發展,而是和而不同的多元化發展,是人類發展的新的探索實踐;
6、一帶一路是綠色與發展的統一,是避免發展中國家先污染后治理陷阱的探索實踐。一帶一路提出綠色發展理念,提供綠色發展的科技支撐,有助于發展中國家探索發展與生態統一的新路徑。
但一帶一路也面臨著四大挑戰:
1、一帶一路跨度大,地理、文化、宗教、政治、經濟各不相同,達成具體共識難,持續共識難;
2、涉及區域矛盾沖突復雜,包括宗教、政治等諸多方面,風險應對難;
3、欠發達經濟體資金、市場環境、教育基礎與人才缺乏,經濟規模小,起點低,對全球經濟的推動比重還較低;
4、前期基礎設施建設比重大,市場風險和非市場風險并存,投資收益不確定性較大,開始階段適合國家隊,私人投資參與須謹慎,參與企業的業績短期內不會很快體現,要防止炒作和概念泡沫,要理性評估短期收益和長期效益的關系。
總的來說,一帶一路是全球化新格局的開始,與歷史上的馬歇爾計劃不一樣,和WTO等國際貿易不是替代而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關系,是人類文明發展多元化的有益嘗試,具有長期的歷史意義。 (網絡信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