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鑒各城市“信用分”創新應用,解鎖 “信用+”工程!
轉載:信工委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近期印發《2024—2025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行動計劃》,提出鼓勵地方探索依托“信用分”拓展守信激勵場景應用,推動在醫療、托育、養老、家政、旅游、購物、出行等重點領域實施“信用+”工程。
推薦閱讀:全國50+城市個人信用分全覽→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既是關乎城市發展的戰略任務,又是事關群眾福祉的民心工程,需要與城市建設同頻共振。
信用在社會經濟中的分量越來越重,正日益滲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信用治理既有法律的嚴肅性和嚴謹性,又有道德的倫理性和人情味,以信用治理促進社會治理,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
“信用分”走進城市生活
城市“信用分”是推進個人誠信體系建設、打造信用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直觀展現市民誠實守信情況的有效載體。
2023年9月,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共同舉辦“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國家發展改革委圍繞信用便民惠企,面向全國各地方組織開展“信易+”應用典型案例征集評選,并向社會公開發布評選出的80個“信易+”應用典型案例,供各地方學習借鑒。
自2015年以來,在創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工作的推動下,國內城市逐漸興起“信用分”,浙江杭州、湖州、寧波,江蘇蘇州、無錫,山東威海、濟南,河南鄭州,福建廈門等數十座城市根據自身發展特點、發展階段以及軟硬件條件,設計了個人“信用分”。
率先在全國推出市民“信用分”的是江蘇蘇州。2016年初,以蘇州市花桂花命名的“桂花分”,通過五大維度、22大類243個評分指標項,形成個人評分體系,滿分200分,其中基礎分100分,附加分100分。附加分主要由品德指標構成,以鼓勵市民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市民若有守信、志愿服務等行為,就會增加附加分;若有失信行為,就會扣基礎分。
“桂花分”以蘇州市民卡為載體,在圖書借閱、公交出行、公共場館參觀等多個方面,讓守信者得到便利和實惠。比如,在公共交通領域,蘇州市民卡對于乘坐公交、軌交、有軌電車有不同折扣的優惠,而“桂花分”高的市民,在享有市民卡優惠基礎上還能享受“折上折”。
在山東榮成,“信用分”可以兌換商品,讓信用的好處變成老百姓看得見、用得上的“真實惠”。作為一個設立于1993年的“老社區”,榮成市崖頭街道河西社區曾出現過亂堆放、亂搭建、居民對社區建設熱情不高等問題。為提升社區基層治理水平,河西社區以榮成市級信用管理體系為基礎,探索出“共建、積分、兌換、表彰、帶動、共建”的六步閉環工作機制,同時開展“黨建引領、居民自治、信用融合、物業協同、網格支撐”的“五位一體”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參與感、幸福感和獲得感。在“美德+信用”志愿服務模式中,河西社區以“美德信用積分”為載體,率先創建山東省首家“紅色信用銀行”,創新推出社區信用幣,建立“12+2”的信用兌換機制,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人數從數十人擴充至上千人。
泰安市信用協會會長楊忠俊說,岱岳區把“信用分”應用到街道居民日常商品、學校學生文具的兌換中,“信用分”從人們誠信的角度承當了“貨幣”的交換功能。筆者在參觀岱岳區粥店中學時,看到學校在多個位置擺放了文具柜,里面的文具品種基本滿足了各年級同學的學習所需。該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徐宗官介紹說:“‘信用分’已應用于校內每一名學生,學生可以用自己的‘信用分’兌換各種學習文具。”
創新互認共享
“信用分”是通過一套科學的指標體系和模型計算而得出的。中國市場學會信用工作委員會信用專家譚永智介紹,通過將影響個人信用要素的各種屬性數量化、具象化,對被評估人在履約趨勢、償付能力、信譽狀況、可信程度等方面設置指標,進行綜合分析,便可得出個人“信用分”。
“信用分”是市民個人信用的一個數字指標,反映了個人信用集成信息。對信用個體進行評價并給出客觀、真實、公正的“信用分”,是“信用分”能否得到市民普遍認同的關鍵。
“信用分”在現實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程度和廣度,是檢驗“信用+”工程效果的重要指標。目前,“信用分”也進入到鄉村,讓許多村民得到了實惠。在泰安市岱岳區道朗鎮康莊村,村黨支部書記康風衛介紹說:“守信加分指標有10項,如捐款捐物最高可加40分,拾金不昧最多加10分。村民的‘信用分’可用于在村辦的‘暖心食堂’、信用超市兌換餐費和物品。”
一些城市還通過個人“信用分”互認,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現跨區域高效協同發展。
2019年11月,杭州、湖州、嘉興、紹興、衢州、黃山等六市形成統一的信用服務標準,構建互聯互通的區域信用環境。
2020年4月,杭州率先推出全國首個城市“信用分”互認互通平臺,與廈門、寧波、鄭州等多個城市建立了互認機制,應用場景涉及旅游、住房、租賃、公交出行等領域,為信用分互認和應用場景互通提供了“數字解決方案”。
2022年11月15日,杭州、天津、三亞、海口、廈門、寧波、濟南、鄭州、榆林、黃石等十座城市的發展改革委舉行視頻會議,決議通過并簽署《十城市信用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明確要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域開展跨區域交流合作。按照協議,這十座城市將建立城市“信用分”互認共享機制。建立“信用分”互認轉換共享規則,推動異地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構建跨區域守信激勵聯動機制,實現“信用分”互認和信息共享,為各方開展信用惠民、守信聯合激勵和營商環境優化提供機制和數據支撐。轉年3月,“城市信用共享”服務專區正式上線,進一步擴大了跨區域信用建設戰略合作的廣度及深度。
實現跨區域信用暢行,讓更多市民得到了實惠。

第五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
讓信用建設落地
信用與道德、法律一起,共同構筑城市治理的“三駕馬車”。北京信用學會會長石新中認為,在當下這個信息文明時代,信用已成為區別于法律和道德的人類社會新的調節機制,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人類信息文明時代信任秩序重構的基礎。
經過20多年的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框架已基本搭建起來,城市信用邁上新臺階。信用建設的目標是把信用落地,落實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并發揮效能。如果說“信用分”是信用建設效果的具體體現,“信用+”工程則是高質量信用建設的具體路徑。“信用分”的應用效果體現著“信用+”工程建設的品質,“信用+”工程是其中關鍵的基礎環節,“信用分”是衡量“信用+”工程品質的“顯示器”和“儀表盤”。
“信用+”工程承擔著信用建設落地并產生效能的現實載體。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23年9月公布80個“信易+”應用典型案例,比如:福建廈門推出“先診療后付費”便民就醫服務,助力構建“信用+醫療”大數據服務產業生態;山東泰安行政審批服務局推出“信用+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推動便民利企“極簡辦”;天津市發展改革委推出“信用惠民應用‘海河分’,奏響城市文明強音”;湖南瀏陽創新推動“信用就醫”,辦好民生關鍵小事;上海市奉賢區地區工作辦公室打造“信易+治理”模式,從“部門管”變為“大家管”,以“美麗約定”信用積分促商居共治。這些“信易+”應用典型案例從不同角度觸及信用建設的方方面面,詮釋著“信用+”工程的應用效能,助力形成全社會知信、守信、用信的大格局。
石新中認為,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架已基本搭建的現狀下,“信用+”工程是當今信用建設工作的重點,后續將著重提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站位,強化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提升信用促進城市治理的效能。
《行動計劃》提出,強化社會信用體系統籌規劃。堅持問題導向,出臺《關于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進一步明確社會信用體系的內涵、目標、任務和制度框架。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長韓家平認為:“做優做實‘信用+’工程建設,創新‘信用分’應用場景,是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效能的關鍵環節。”
群眾辦事、企業注冊、項目審批……當這些事情和信用結合起來,就會給城市帶來顯著變化。今年以來,內蒙古呼和浩特著力創新各類“信用+”場景應用,推出23項守信激勵措施,各領域、各層級全面應用信用信息,實現信用為治理賦能。比如在“信用+養老”活動中,為武川縣誠信等級A、AA、AAA級別以上公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入院服務;在“信用+遠程勘驗”場景中,企業作出現場真實性承諾后,勘驗人員無需到現場,便能全程實現電子化勘驗,既節約了時間和人力成本,又在方便企業的同時減少了審批人員的壓力。
“強化信用信息共享應用”“著力提升信用信息共享質效”,是《行動計劃》的使命目標所在。2024年初,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印發《共建“信用京津冀”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實施方案》,推動實現三地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名單、抽查檢查結果、信用風險分類結果、聯合懲戒、信用修復、信用激勵等信用信息跨區域互認。
本文作者:阮德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信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信用學會常務副會長)
來源:源點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