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研究室)
2月 7日,我市召開全市農村工作會議,明確壓緊壓實“米袋子”和“菜籃子”責任制,在全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供工作中強化“無錫擔當”、作出“無錫貢獻”。調研發現,我市重要農副產品保供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永久蔬菜生產基地、畜禽養殖基地和淡水產品供應基地的面積亟待穩定、產量有待提升,重要農副產品物流布局滯后,管理效率相對低下等,做好下階段的工作,需要注意幾個關鍵點。
一、辯證研究科學制訂保供發展路徑
我市土地資源稀缺且開發程度高,工業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全省第一,市情決定了我市在決策城市重要農副產品保供中應聯系實際辯證分析,找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無錫路徑”。
一方面,隨著城市規模擴張和人口不斷增加,自產蔬菜和畜禽肉類產量自給率在較低水平上總體還在呈下降趨勢,長江江蘇段、太湖全域全面禁捕退捕導致本地淡水產品供應量銳減,迫切需要用“長牙齒”的硬措施穩定永久蔬菜生產基地、畜禽養殖基地、淡水產品供應基地及其面積,用現代化的技術和生產、管理模式實現蔬菜、畜禽肉類和淡水產品高產豐產。
另一方面,目前我市重要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無錫朝陽農產品大市場有限公司果蔬占全市市場消費量約 90%,無錫天鵬集團有限公司豬肉占全市市場供應量約 60%,無錫盛陽水產批發市場淡水魚蝦占全市市場供應量約 60%。因此,做好我市重要農副產品保供工作,主要在于進一步提高這三家批發市場的市場供給能力、管理運營能力。同時,自有永久蔬菜生產基地和畜禽養殖基地及淡水產品供應基地建設須臾不能偏廢,努力用高質量的產出彌補基地面積及產量自給率的不足。
二、合理規劃優化調整發展布局
目前,朝陽、天鵬、盛陽這三大重要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有的是 10多年前規劃建設的,有的甚至是 30年前自然形成的,受土地資源、交通物流等關鍵因素影響,可持續發展能力已抵近“天花板”,且空間位置各自零星分散在梁溪區老城區內,市場建設、管理水平、綜合效益不高,生產安全隱患也較多,與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的要求不相符合,與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定位不相適應,亟待重新規劃布局建設。
一 是注重市場供應基地建設。在一著不讓地抓好本地重要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的同時,根據農副產品的自然屬性,因地制宜地發展不同空間距離、不同優勢特征的外延直供基地,既鞏固提升傳統基地面積及產品質量,又大力拓展新的基地及產品種類,不斷延伸盛裝錫城市民“菜籃子”的觸角,構筑起來源廣泛、優勢互補、穩固有效的保供基地網絡體系。
二是加強市場物流中心建設。順應無錫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結合農產品綜合物流對交通、集疏運配套設施要求的高標準、特殊性,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和做法,科學選址、規劃建設具有一定規模、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農副產品綜合物流中心和周邊配套體系,整合朝陽、天鵬、盛陽等三個主要市場的資源,推進果蔬、肉類、水產品交易集散功能的集中布局,打造服務城區和輻射江陰、宜興及浙北、蘇北等地的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農產品交易集散基地和農副產品應急保供基地。新的重要農副產品物流中心選址可靠近城市永久蔬菜生產基地,毗鄰過境無錫的已建或規劃建設的國、省交通主干道,與主城區交通聯系便捷、通暢,以最大程度滿足量大頻繁的貨物交通便利需要,確保農副產品零售時間上保鮮和零售價格上利民。
三是完善市場全鏈供應體系。重要農副產品供應是從“地頭”到“口頭”的鏈式發展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特別是從批發市場到居民餐桌的“最后一公里”環節,更是直接影響廣大百姓的體驗感、獲得感。必須做好“精細”文章,出臺專門扶持政策,科學布局、努力穩定并跟進建設平價超市,實現居民小區合理空間范圍內的“全覆蓋”。學習先進城市好的經驗和做法,加大對老年居民、困難群眾和偏遠老舊小區的幫扶力度,探索社區菜蔬直供點建設,做到每周定時間、地點、品種、規格、人員和統一標識、頂棚、價格、著裝、管理“五定五統一”,以低于市場的價格為廣大群眾提供“餐桌前一百米”的便民服務。
三、統籌兼顧精細管理提高發展水平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堅持“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特別是對于“十四五”時期調整優化重要農副產品物流布局,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市相關職能部門和相關板塊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專項工作小組,統籌協調各項相關工作,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集聚集約發展、效率公平統一。堅持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充分聽取并呼應各方面訴求,綜合平衡兼顧好各相關板塊、各市場主體的利益,按照一次永久規劃、分期建設運營的思路,穩步推進物流中心建設,確保無縫對接、平穩過渡、各方滿意。
二是構建重要農副產品安全信息溯源體系。食品安全是重要農副產品保供工作的一體兩面,積極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整合各市場農副產品安全信息追溯數據,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統,建立起區域內統一的農副產品安全信息追溯“一張網”,對農副產品的生長信息、生產經營單位信息、追溯信息、監管信息、抽檢信息、輿情信息等方面進行多維度畫像,形成可量化、可視化農副產品安全“維度圖”,構建起農副產品安全信息隨時可查、可溯、可控的全鏈式信息化管理機制。
三是堅持智慧運營。順應“十四五”期間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充分發揮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技術在重要農副產品保供工作中的應用,努力構建覆蓋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農副產品大數據管理平臺,推動信息化與重要農副產品保供深度融合,促進農副產品批發、零售線上線下互為補充、一體發展,致力打造融合集中展示、信息發布、加工配送、分揀包裝、溯源跟蹤、自覺預警等功能齊全的現代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切實保障我市食品安全、城市安全。
(文章來源:【2021年黨政信息領導參閱件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