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效流通成就更旺消費
擴內需促消費,離不開流通體系的日益完善。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王文濤近日表示,2021年商務部在促消費方面將重點抓好四方面工作,其中就包括完善消費市場體系,包括建設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暢通流通網絡“大動脈”,打通城鄉流通“微循環”,加快線上線下融合,讓流通效率高起來,流通成本降下來。
堵點尚存
談及如何進一步擴內需促消費,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評價理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王雪峰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說,一方面,當前居民消費需求已從生存需求向健康需求、發展需求提升轉變,要把握好這一橫向消費潛力;另一方面,中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如期完成,人民生存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后,對商品和服務也提出了高質量的要求,因此也要把握好高質量的商品和高質量的服務這一縱向消費潛力。“制約擴大消費的因素有很多,從流通體系建設和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角度,建議在大力推進流通基礎設施暢通的同時,要強力推進信用市場建設,形成更好的誠信商業市場環境。”
實際上,中國流通體系建設工作近年來穩步推進,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堵點亟待進一步打通。
“整體上看,中國統一市場尚未完全形成,一些區域性壁壘依然存在,使得跨區域的市場流通受到一定程度的行政阻礙,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化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也增加了額外的交易成本。”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僅如此,中國農村地區的商貿流通基礎設施供給依舊不足,流通網絡布局仍不夠完善,流通渠道和機制不夠順暢,“最后一公里”問題還很突出,這也成為制約農村居民消費潛力釋放的一大障礙。
此外,付一夫還提到,中國流通體系以中小企業為主,信息化、數字化程度整體不高,“信息孤島”效應依然顯著,且冷鏈物流建設相對滯后,缺乏系統化、規范化、連貫性的運作,“斷鏈”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制約流通體系建設的堵點都亟待打通。”
多維發力
在王雪峰看來,加強流通體系建設強調的是現代性和體系性。從商務領域的視角看,流通體系的現代性就是要把握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商務應用,加強流通基礎設施、流通渠道、流通主體及流通環境的信息化建設,提升流通體系的智慧化水平。“鑒于體系功能發揮效果的關鍵取決于體系中最具能動性的人,因此從促進體系功能發揮的視角看,培養現代流通領域人才是建設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的關鍵所在。”
付一夫則認為,中國建設現代商貿流通體系,一是要進一步加大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特別是要盡快補齊農村地區和中西部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短板,包括完善交通路網、提升鄉村道路等級等,并健全城鄉商貿流通體系,鼓勵大型流通企業在城鄉不同區域設立多層次商業網點,改善農村地區商業環境。
二是要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打造智慧供應鏈體系,推動供應鏈上下游各方緊密銜接,以提升生產銷售對于市場需求變化的即時響應能力,并減少中間各環節的流通成本,真正做到供需精準對接,提質增效降本。
三是要著力發展供應鏈金融,促進金融與物流和貿易相互結合,創新流通業融資方式,緩解中小流通企業融資難困境,推動流通產業模式變革。
□轉截 記者: 魏橋 (原文) 若有涉及到版權問題請告知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