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毒舌設計 ,作者sir
如果問起城市中
哪里超有市井氣息
很多人給邦哥的答案
應該都是”菜市場“
此起彼伏的叫賣聲
琳瑯滿目的蔬菜瓜果
品種繁多的雞鴨魚肉
再加上砍價的大叔大媽
組成了一段都市煙火交響曲
近幾年突然有股改造的妖風
席卷了各大城市的菜市場
他們被“整”的更具時尚氣息
“時尚”和“菜市場”
感覺這兩個詞八竿子打不著啊
但甲方爸爸告訴設計師:
“沒有什么是設計做不到的”
拋棄“臟亂差”
簡潔明快的菜市場漸起
菜市場的“整容”風波
起初是受到日本風格的影響
各個都帶著“口尼基瓦”的感覺
臺灣士東菜場
首個“吃螃蟹”的
要算臺灣的士東菜場了
17年前集合了35位設計師
力求把這里改造的
更簡潔、更方便
原本喧鬧的環境不見了
這里瞬間變成一個個格子鋪
整齊到讓人無法覺得這里是菜場
草山蔬菜花花綠綠的招牌
被替換成簡單的白底黑字
亂七八糟的塑料菜籃
也被統一的木質籃替代
阿美海鮮飽和度超高的
藍底招牌也被遺棄
木質標簽加上布簾
整的像個日本壽司店
還這家名叫古早味的店鋪
也被大改了模樣
大塊藍色布料的應用
讓這里更有“古早味”
當時許多網友看到
這改造前后的對比
紛紛喊著想進去拍個照、打個卡
士東市場就這么爆紅起來
幾乎成了成功的范本
上海蒙西菜場
無獨有偶的是
位于魔都的蒙西菜場
也被改造成了日式風格
還帶有一些大師隈研吾內味
原本的大白墻外立面
被籠上了一層竹條罩子
圍欄也變成彎曲的竹籬
內部的攤位也是竹編風格
還設計了很多擋板
把能遮的都給你遮住
避免顯得臟亂差
一模一樣的招牌設計
也讓市場內部看起來風格統一
河南勝利菜場
這個位于河南的網紅菜場
從建成開始也是話題不斷
看這透明玻璃的外立面
配合上金屬質感的支撐架
乍一看以為這是個展覽館
走進去一排排的攤位
由木質材料圍起也還挺敞亮
這樣簡潔明快的菜場
看起來是檔次是上去了
只是里面的菜也透露著一股
我買不起的樣子了
網紅妖風開始盛行
這些案例火起來后
菜場的改造風
算是徹底吹起來了
菜場的老板們對成功學
背的可算是滾瓜爛熟
不僅要復制別人的”成功“
還要加上自己的風格
什么馬賽克、性冷淡、朋克風都往上整
真是閃瞎了邦哥的眼
“馬賽克”菜場
首先說說這個
讓密恐患者邦哥抓狂的
位于魔都的菜場
設計師的想法是
用不同顏色的馬賽克
代表不同的功能區
只是這實現起來
真的令人眼花
真怕那些進去買菜的爺爺奶奶們
都要被炫的打著轉出來
“性冷淡”風格菜場
如果剛才的馬賽克令你刺目的話
那邦哥再帶你降降溫
這家“性冷淡”風格的菜場
真讓人失去逛它的欲望了
每個攤位的招牌
都采用簡潔的底色和圖案
一點特色都沒有不說
找攤位也變成了難事
還有這排裝飾墻
據說是設計師為了表達
城市與鄉野的結合
說實話,邦哥在這只get到了四個字
「莫名其妙」
魔幻三源里菜場
看到北京的三源里菜場后
我要對上述的兩家道個歉
對不起,沒想到還有比你們更瘋的
其實三源里菜市場在改造前
就挺干凈,挺整潔了
你看著一排排的攤販
雖然稍顯擁擠
但還是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
這改造后熒光綠的招牌
我的個老天鵝啊
濃郁的朋克味充滿著整個菜場
入口的門簾也是花里胡哨的
看這老大爺一臉懵逼的樣
以為進了90年代的迪廳
邦哥看網上的采訪
很多年輕人表示特別喜歡
???????
我已經不是年輕人了么
這是要在辣眼睛的幼兒園
留多少級才能培養出的特殊品味啊
改造還是要貼合生活
看到了這些菜場的改造
邦哥不禁有些唏噓
還記得小時候我很期待的事
就是我媽接我放學時
一起逛菜市場了
由于經常去和攤主們都很熟悉
每次饑腸轆轆的我
都能東混片醬牛肉
西混點咸菜墊個肚子
回去邊做作業邊等我媽做飯
雖然當時菜場環境
確實有些臟亂差
但那種充滿平凡的市井氣息
是這些“爆改”后的菜場所缺少的
這些菜市場被”整容“后
說實在的確實吸睛了很多
眾人前來打卡刷爆朋友圈
但菜販的生意變好了么?
并沒有!
菜市場改造成網紅風格后
生意慘淡的現狀
數見不鮮
網紅的設計雖吸引到
很多年輕人前來打卡
但他們并不是來這里買菜的啊
要說為什么?
這不是明擺著的么
那些打完卡拍完照的年輕人
平常比較常做的應該是
躺沙發上點外賣啊
這些網紅的設計
除了讓菜場的老板們
能理直氣壯提高攤位出租費外
沒有任何別的好處
攤主們在此做生意
也不得已用提高菜價來應對
菜場的目標受眾
是我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那輩人
他們去菜場圖的就是個實惠價
以前的菜場雖然環境較差
但至少物美價廉
而現在過度的包裝
和沒有意義的風格
使得菜價翻了幾倍
菜市場存在的意義就消失了
生意慘淡也是可以預見的
那些還在想”爆改“菜場的老板們
醒醒吧,當網紅和賺錢不兼得!
我們還是更喜歡他
樸實無華且充滿煙火氣的樣子
因為,這才是生活啊!
看完以后你對菜市場有什么感覺呢!你對所在居住地菜市場能構 畫出以上描述出菜市場畫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