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協會秘書處走訪了山北農貿市場等,山北市場農貿市場葉照才董事長告訴筆者,農貿市場目前面臨困境,以后的日子越往后越難,分析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賣菜和買菜的人的人都在減少
農貿市場的經營攤主大多為 50 、60年代的老齡人,他們的子女絕大多數都不愿意繼承這種辛苦的工作,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身體逐漸不能承受,并且要照顧第三代子孫而逐步退出農貿市場。
隨著生活消費習慣的不同,大多數70后習慣超市買菜,80后則優先考慮足不出戶的電商平臺買菜,90后則熱衷于外賣。許多人不需要去農貿市場,就能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農貿市場的人流量必然逐漸減少。
二、馬路菜場的存在造成致命沖擊
馬路市場是影響農貿市場生存的最大問題。葉董說,“面對馬路菜場,農貿市場‘完敗’。”價格便宜、方便是馬路市場存在的主要原因。馬路菜場不需交租賃費和規費,對食品安全和環境、衛生等缺少政府部門監管,馬路菜場對農貿市場形成不公平競爭,已成為城區眾多農貿市場的“克星”。馬路菜場有食品安全隱患,造成城市建設“臟、亂、差”,嚴重影響市容市貌,據了解,農貿市場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但始終無法根治。
三、受市場周圍經營同類商品的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開店的門檻降低,在市場附近租個店面,就能經營農副產品,并且經營靈活。根據市場需求,好賣什么就做什么。如春天加賣個龍蝦、夏天加賣陽山水蜜桃、秋天加賣螃蟹。在農貿市場里面則只能單一的守攤賣固定類別,造成不少經營戶跑出去開店。
四、市場內經營成本增加
農副產品安全至關重要,農貿市場是民生工程,政府對農貿市場的監管要求越來越高,農貿市場對食品安全、環境衛生等方面的投入也多。市場經營戶經常要配合做些工作,從而增加了經營戶的精力和經營成本。如:每天進的貨要接受市場管理方的抽檢;要接受市場管理方的索證索票撿查、登記;遇禽流感、豬瘟疫等流行疾病等,政府監管部門更需要市場經營戶要有大局意識,實行停業整頓。而市場外的店面,特別是馬路菜場就會省了很多“麻煩”。這對經營戶的心理上造成沖擊,促使市場商戶外流。
隨著經營戶的不斷流失、錫城已有幾家農貿市場關門,現存的農貿市場經營戶人員不斷減少、攤位出租率逐年下降,前景堪憂。
(無錫市場協會黃瀅 蔣建新 撰稿)